(文/《活力》雜志記者 陳藝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變百姓生活、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手段。新時代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出了新要求,新時代呼喚新改變。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活力》雜志社“振興龍江·新城鄉萬里行”采訪組一行,來到黑龍江省大慶市雙榆樹鄉。在大慶市雙榆樹鄉,采訪組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村產業發展等民生問題進行了實地采訪。
近年來,大慶市大同區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來抓,提高站位、解放思想、全面發動、穩步推進,以村莊清潔、垃圾污水治理、鄉風文明建設為突破口,著力解決農村人居環境長期臟、亂、差問題,為鄉村治理摸索出了經驗。
2016年以來,雙榆樹鄉堅持把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急需改善的農村垃圾清理難題作為改善人居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來抓,通過落實“四項工作機制”,用接地氣的“土辦法”持續打攻堅戰,走出一條花錢少、效果好、可復制的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之路,有效地提升了村容村貌的整體水平。
雙榆樹鄉位于大同區西北部,幅員面積417平方公里,全鄉轄6個行政村、37個自然屯,總戶數5110戶,總人口17466人。大同區3個省級貧困村都在這個鄉,是全區8個鄉鎮中財力最弱、基礎最差的一個。但提起人居環境衛生,卻是響當當的樣板。
村屯較勁比衛生,家家戶戶不放松
在雙榆樹村蒙古屯,記者看到,村里的紅磚路縱橫交錯。由于修建時間久遠,路已看不出原色,也不見一點垃圾或牲畜糞便等雜物。每條路兩邊都是五顏六色的鮮花。小廣場旁,醒目地矗立著“衛生責任區分布圖”標牌,一條條清晰的黑線將各家各戶隔成獨立的責任區;“咱屯文明榜”上,是衛生文明戶、示范戶身披紅綬帶的照片,個個喜笑顏開。
“全屯97戶都在責任區格子里,房前屋后和道路等公共區域衛生由哪家負責,一目了然。沒人住的人家,我包了。”屯長王樹利告訴記者。
王樹利介紹,從前屯里“蒿子沒過人,車過都刮門”,別說講衛生了。經過近三年的環境衛生治理,各家連臟水都要先倒進自家后院的沉坑里過濾,撈出干貨裝袋,倒進垃圾箱,滿院滿街潑臟水已成為歷史。
在向陽村黨群服務中心,記者看到,鄉風文明超市的商品小到手套、盤子、牙膏毛巾、螺絲刀,大到電熱壺、電炒鍋、被子、絞肉機,40多種商品幾乎涵蓋了農民生活所需各種物件。
看記者翻看厚厚的“積分申請記錄簿”、“農戶積分商品兌現記錄簿”,村支書莊得波介紹,從今年4月開始,村民參與環境改善就能獲得積分,例如參加義務保潔積10分、幫別人家打掃衛生積20分,一分相當于3毛錢,每個月固定日期到鄉風文明超市兌換可心的商品。成立鄉風文明議事會,按照申請積分、議事會審議、兩次公示、積分兌換的程序,鼓勵村民投身環境衛生治理,同時對臟亂差等行為進行扣分懲罰。鄉長馮小明說,今年鄉里籌集了價值10余萬元的超市商品,4月初開業以來,已經兌換了四、五萬元的商品。
雙榆樹鄉武裝部長趙福源介紹,雙榆樹鄉“鄉風文明超市”的商品都統一標識,繪有黨徽、魚、麥穗圖案,提示、激勵意味明顯。
村里環境衛生工作負責人告訴記者:“各村屯都有微信群,我在里面喊一嗓子,或發個短視頻,就連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揮鍬拿掃帚上陣,那勁頭才足呢。”
新華村東北屯,在2016年全鄉環境衛生檢查評比中,排了個倒數第一。“咱這大屯子,埋汰點不算事兒,瞎講究啥玩意。”東北屯老人這么說,年輕人也這么看。但是,到了2017年,屯里評出26個文明戶、4個示范戶,“曬一曬”“比一比”之下,風頭大變。
站在屯里的小廣場旁,屯長李忠寶回憶,當年這廣場就是個臭水坑,夏天蒿草瘋長,小孩子鉆進去藏貓貓,一身稀泥一身臭味,大人也見慣不怪。這三年全鄉持續整治環境衛生,填平臭水坑、劃分責任區、評文明戶。文明戶、示范戶1戶帶3戶,沒人的農戶屯長負責,帶動全屯96戶家家講衛生。現在無論老幼都會處理臟水和垃圾了,講究點的從田里回家,第一件事是換件衣服換雙鞋。
“政府號召搞衛生,書記屯長別發蒙。只要挨家挨戶跑,環境沒個搞不好。”提起村民自編的順口溜,李忠寶總結說,只要書記、村主任、屯長們腿勤、眼勤、手勤,把黨員、親朋好友和村民都帶起來,環境衛生沒個整不好的。“原來很多村民家都垃圾遍地,現在反倒把房前屋后的屯路當成自己家,收拾得干干凈凈。”
四個實招開路,村容村貌換新顏
四個實招開路, 三年堅持不懈,雙榆樹鄉清走了一座座垃圾山,解開了百姓的習慣癥結,村容村貌整潔成為常態。
“全過程統籌”,堅持借鑒經驗與發展創新、淳樸民風與減少投入相結合,實現由單一清理衛生向綜合推進社會進步轉變。與基層黨建對接,建立聯系百姓機制,傳遞科普知識和社會新風,激發農戶內生動力。與鄉風文明對接,打造全覆蓋的鄉風文明超市,引導民風向上、向善。與百姓福祉對接,堅持花小錢辦大事、調民力惠民生,推動農村環境衛生深入持久。
“全方位動員”,構建鄉村引導、典型示范、農戶參與的聯動機制,實現由農民習慣成自然向主動投身家園環境建設轉變。強化宣傳動員干,以獎勵促參與,以心動促行動。典型示范引領干,打造樣本、建立模式,實行文明戶“一帶三”,帶動農戶主動參與。干部帶頭推動干,村屯干部實行“一帶六”,以點帶面推動農戶全面參與。
“全領域整治”,完善責任區管理機制,建立分級負責體系,實現由突擊搞衛生向常態化治理轉變。全面落實責任區管理機制,建立“四級”責任體系。戶分類,各戶負責自家和公共部分的衛生清理,在院內設置垃圾臨時存放點,定期運送到屯外垃圾存放點,分類處置;屯收集,屯長監督垃圾儲存及外運,清理衛生死角,集中運送到屯外垃圾存放點;村投放,各村實行包屯制,負責村屯路兩側、廢棄地、林地露天堆放的垃圾以及河湖、溝渠周邊的垃圾清理,定期投放到鄉垃圾中轉站;鄉轉運,鄉政府督導各村,保證垃圾中轉站正常運行,統一運送至垃圾處理廠。
“責權利統一”,完善政策引導、評比激勵機制,實現由“干好干壞一個樣”向動真格、見真章、亮成果轉變。抓好“一考三評”。“一考”,村支部書記、村主任環境衛生工資2000元,屯長按管轄戶數,每戶掛工資20元;鄉政府每年對6次檢查、抽查結果分檔排名,年底對各村綜合排名,排名最后的屯長淘汰。“三評”,評衛生文明戶,授牌、表彰、發獎品;評衛生文明屯,文明屯屯長按管轄戶數每戶10元獎勵工資,示范屯屯長額外獎勵1000元,每評一個文明屯獎勵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各500元,文明屯全覆蓋的村額外獎勵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各2000元;評衛生文明村,年底綜合排名前三的村,分別獎勵1萬元、8000元、6000元。
鄉長馮小明介紹,鄉里全年人居環境治理投入才10多萬元,分攤到每個人才幾元錢。2017年,該鄉3個村獲省農委美麗鄉村建設獎勵,全市獲獎鄉鎮僅有兩個。
據統計,三年來雙榆樹鄉共清理柴草垛1200余垛,各類生活垃圾2300多噸,評選衛生文明戶842戶、衛生文明屯23個、衛生示范屯12個、衛生文明先進村6個。
本文由“振興龍江-新城鄉萬里行”專題報道組提供
活動主辦: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活力》雜志社
活動承辦:《活力》雜志專題部、《市場電訊報》公眾號
Copyright © 2000 - 2012 zgxjjg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新經濟觀察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小屯路9號 郵箱:zgxjjgc@163.com 郵編:100040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7071626號